王世贞:大明文坛盟主的多面人生|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王世贞:大明文坛盟主的多面人生|历史人物)
文博时空 作者:唐浩莹 嘉靖三十九年,王世贞之父王�螅�1507~1560)因战事失利,受严嵩构陷而死。自此,诸士多避而远之,唯恐被严党惦记。当王世贞于寒冬时节携弟扶丧南归,经运河路过济宁时,却遥见李攀龙自白雪楼单骑长驱四百里,前来吊唁挚友父丧:“真凛凛有古人之壮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父亲的离世成为王世贞人生道路上关键的转折点。回看他一生,文学成就斐然,李攀龙故后,他“独操柄二十年”,却在政治上接连遭受牵连。他在亦仕亦隐之间徘徊,晚年在《郧阳偶成》中写道:“骤作中年身,都无快心事。不知筋与骨,何处将衰至。”
豪门贵子,朗朗少年
嘉靖五年(1526),王世贞出生于太仓王氏,是山东琅琊王氏的旁支。西晋时期政局纷乱,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后依旧是江左世家大族,甚至构筑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到了南宋时期,琅琊王氏的后人王缙担任司谏。至元朝,王缙的五氏孙王梦声到昆山担任学正,成为琅琊王氏昆山分支的起点。王梦声子嗣众多,分为东西两族,西族留在昆山,东族则迁至太仓,王世贞便是东族后裔。
王世贞画像
当时,王梦声的后人并没有步入仕途,直到王世贞的高祖王琳封赠南京兵部右侍郎,王世贞的祖父王倬考取进士,王氏家族才开始慢慢进入仕途,重新像先辈那般追求功名。连续几代人在朝为官,到王世贞出生时,王氏已经称得上是簪缨世家了。
王世贞十岁时,父亲王�笠蛭�丁忧没有参加会试,在家中闲居,于是将很多精力用在了儿子的学业上。这年,王世贞有了开蒙恩师姜周负责教授其句读,而后父亲请来嘉靖十六年的举人陆邦敦教习《周易》,一年后又请来周道光传授科举考试的文章写作。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王世贞,少年时期便博览群书,开博志趣,积淀了丰富的知识底蕴。
他在《读书后》中有一段回忆:余十四岁,从大人所得《王文成公集》,读之而昼夜不释卷,至废寝食,其爱之出于三苏之上。王世贞喜欢谈论历史和国家大事,也有做官报国的理想,只不过受吴中地区偏僻的限制,其见识依旧有限。
除了殷实的家境,王世贞自幼还聪慧过人。据《明史・王世贞传》记载:其“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十五岁时,老师骆行简分韵教学生们作诗,王世贞分得一个“漠”字,当即出口成诗:“少年醉舞洛阳街,将军血战黄沙漠。”骆行简对此十分惊奇,当时就称赞他说:“你异日必将以文鸣世。”骆行简的褒扬给了王世贞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有真我而后有真诗
嘉靖二十六年(1547),王世贞考中进士,后留京任职,自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京师生活。正是在这一阶段,他真正登上了文坛,并崭露头角。
刚入京师时,王世贞是怀有政治抱负的,然而多年后却自叙道:“弱冠举进士京师,且十载,所目睹乃大谬不然者。”他虽然为人正直,但在官场屡屡受挫,与当时朝中权臣夏言、陆炳、严嵩等人都产生过激烈的冲突。
嘉靖二十七年(1548),王世贞担任刑部主事。不久,他因查案过于刚直、不懂得朝廷变通之道,惹怒了权倾一时的左都督陆炳。幸好有内阁的徐阶从中周旋,王世贞才免于一难。不曾想,此后在官场上愈发困难。
现实官场的种种情形,让王世贞逐渐失去了勃勃的政治追求。不能再立德立功,他便转而选择立言,投身于复古运动之中。
在他文学复古思想的形成中,有一个人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有着“狂生”之称的李攀龙。
王世贞担任刑部主事时,通过李先芳的介绍结识了李攀龙。两人志趣相投,结识后形影不离,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文之道,他们都认同文章创作是立言,是追求不朽之业的盛举,而要创作好的文章,就要回归到诗文文体本身。王世贞从前对古文辞和复古文学的萌芽终于在这里得以扎根生长。
嘉靖二十九年(1550)左右,王世贞和李攀龙、谢榛、徐中行、梁有誉、宗臣、吴国伦六人结盟,文学史上著名的“后七子”由此诞生,他们承续李梦阳和何景明引领的“前七子”,再次倡导文学复古运动。
在李攀龙的影响下,王世贞对复古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撰写《艺苑卮言》,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李攀龙的启发。
王世贞《艺苑卮言》
在《艺苑卮言》中,王世贞坚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基本观点。因为宣扬复古理论,他被塑造成了一个复古鼓吹者。在人们的印象中,“文学复古”往往有失真情实感,偏于陈腐守旧,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
不过,王世贞在撰写《艺苑卮言》时,并非照搬前人之言,一味强调复古。对于李攀龙一味的复古之作,以及其奉行“秦、汉以后无文矣”的理念,王世贞说道:“吾归不能持于鳞言示人,即示人,而读者不能句,若爰居之骇钟鼓,未有卒其乱者。”他认为对复古的认识越深,就越有助于对真性情文学的回归。
在论及文与情的关系时,王世贞引用《世说新语》中庾子嵩与其侄对话的例子,指出作文之关键是一种“有意无意之间”的情感抒发。
王世贞倡导并践行“真情”论,并非空谷来风,而是有着文脉源泉和依据的。如先前李梦阳提出“真诗乃在民间”,何景明反对“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认为诗歌创作是“性情之发”。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他顺势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诗”。
王世贞认为,只有当诗人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时,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诗歌,“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理念在他的诗作中也多有体现。
他在《偶成》中写道:“偶成一笑便相忘,世事何须苦较量。白发渐多心渐懒,此生只合住山房。”亦在《感怀》中写道:“少年负气走天涯,老去方知世路赊。回首江湖多白发,几人归得旧时家。”这些作品以真情为基,以个性为魂,摆脱了复古的束缚,体现了王世贞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魅力。
天地之间无非史而已
明代前期,受八股取士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史学思想有些僵化教条。到了明中后期,王朝统治力量不断削弱、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经济文化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各种思想异彩纷呈,私人修史也随之活跃起来。众多士人参与到史学编撰中,名家辈出,其中尤以王世贞的史学成就最为突出。回看这些成就,就会发现与他的亲身经历密不可分。
明中期,嘉靖皇帝几十年不曾上朝,潜心修道炼丹,首辅的权利得到极度膨胀,诞生出了严嵩、严世蕃这对无论是正史还是戏曲野史上都极负盛名的权臣父子。
严嵩当政时,听闻王世贞负有才名,有心结交。他多次派人前去沟通,却得不到回应,王世贞高傲的姿态让严嵩心怀芥蒂。不但王世贞如此,其父王�笠捕匝系潮硐殖霾恍家还说奶�度,加之此前有军功在身,风头极盛,招致了严嵩的不满。除此之外,王世贞与严嵩父子的政敌杨继盛弹惺惺相惜,在杨继胜有难时多次为他说情,这样胆大冒险的举动进一步加重了王世贞与严嵩父子的对立程度。
嘉靖三十五年(1556),鞑靼兵进攻辽东地带,王�笠蚩沟胁涣θ醚厢愿缸拥玫搅吮ǜ吹幕�会。严嵩趁此时暗中授意党羽上疏弹劾,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将王�笏腿肓思嘤�。先前王�笠蚨啻握绞率Ю�早已失去嘉靖皇帝的信任,现在又有严嵩在背后挑唆,杨继盛一家遭遇过的种种劫难尽数落到了王世贞头上。最终,王�蟊慌兴雷铩�
“震荡摧裂之余,此心己灰久矣。”父亲的离世,对王世贞来说无疑是人生中遭受过的最大打击。
据郑仲夔记载:“王中丞(王�螅┪�相嵩父子所害。(严)世蕃伏诛,人争取其肉。琅��(王世贞)乃以百金买其肘,祭之。”
尽管王世贞对严嵩父子万分憎恨,但限于自身实力弱小不足以为父复仇,他便将这种恨意写进了他的史学作品之中。
在《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中,王世贞对严嵩的生平事迹、政治行径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其中多处使用“嵩惧”“嵩恚甚”“嵩不快”“嵩怒��骂”等文字,刻画严嵩阴险、残暴、贪婪的性格特点,揭露其专权纳贿、祸国殃民的种种行为。
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
王世贞先后共撰写五篇《严嵩传》,分别以不同的情感模式表达了对严嵩父子的痛恨之情。《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妇行》写在严嵩败后,王世贞用“瘦若鹳雀立,步则鹤昂藏。朱蛇戢其冠,光彩烂纵横。”描写严嵩形貌,实则以拟“鸡冠蛇”的“诛心”之笔写严嵩心术的阴毒险恶。他采用讽刺手法:“为子能负父,为臣能负君。遗臭污金石,所得皆浮云!”甚至还使用诅咒谩骂之语:“以此称无负,不如一娄猪!”“以此称无负,不如一�l!”“以此称无负,不如鞲中鹘!”“以此称无负,不如鼠在厕!”以消除严嵩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影响。
当代著名文学家朱东润也说:“世贞作此诗,亦所以泄私愤。”
历史上,记载王世贞与严嵩交恶的史料众多,从王世贞个人叙事、民间叙事,最后演变成《明史》等官方话语的集体记忆、国家叙事。
其实,王世贞自少年便立志写一部《明史》。他认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在国史、家史、野史三史合一的史体观指导下,长期从事史料的收集撰述,其编撰的《�m州史料》、《�m山堂别集》、《�m州山人四部稿》、《觚不觚录》等都是重要的明史著作。
《�m州史料》明代董复表编史料汇编
《�m山堂别集》明万历十八年金陵刻本
《�m州山人四部稿》世经堂刊本・天津图书馆藏
《觚不觚录》明万历年间刻本・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
王世贞不仅借由他的史家之笔,报得父仇,也借由他的史家之笔,拟尽世间繁华。
吾腕有鬼,吾眼有笔
作为明中后期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在文学和史学方面引领着时代潮流。然而,在书法史上,他却不以善书闻名。明朝的詹景凤在《詹氏小辨》中说道:“元美虽不以字名,顾吴中之书家,唯元美一人知古法。”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自己的书法:“吾王氏墨池一派,为乌衣马粪夺尽,今遂奄然,庶几可望者,吾季耳。吾眼中有笔,故不敢不任识书,腕中有鬼,故不任书。”他认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但又喜好谈论书法,因为怕别人诟病自己写不好还废话,所以提前招了:我眼力没问题,但手腕有鬼捣乱!
一句“腕中有鬼”,可知王世贞对自己的书法评价不高。
其实,这是他自谦的一种说法罢了。
在《淳化阁帖十跋・第二卷》中,王世贞说:“书法至魏晋极矣,纵复赝者、临幕者,三四刻石狄足压倒余子。诗一涉建安,文一涉西京便是无尘世风。吾于书亦云。”
他33岁时创作的行草《乐府诗册》明显师法魏晋二王一派书风,用笔节奏鲜明,字与字之间牵丝映带宛如行云流水,有时戛然而止,藏锋不露痕迹,有时又笔断意连,用笔灵便,极富变化。
王世贞《乐府诗册》
在书法取法上,王世贞最推崇王羲之,其书法中有许多笔画是学习王羲之兰亭序的写法,“撇”和“捺”的写法较为典型,这点从他52岁时书写的《跋褚河南临兰亭绢本真迹》中便可以窥见。
王世贞《跋褚河南临兰亭绢本真迹》
在书法史上,王世贞留下了许多佳作。
如《赠王十岳诗卷》中运笔凝练,骨力内涵,方圆并济,豪放中见沉着,遒劲中见婉秀。
王世贞《赠王十岳诗卷》
再如《求志园记》中笔法追求古雅,不师唐代以后的人。
王世贞《求志园记》
此外,王世贞的书法作品还有《�m州山人尺牍》、《七言诗》、《跋范仲淹道服赞》等等。
王世贞《�m州山人尺牍》
王世贞《七言诗》
王世贞《跋范仲淹道服赞》
一句“眼中有笔”,则表明王世贞对自己的书法批评水平相当自信。
明人有曰:“世贞书学虽非当家,而议论翩翩,笔法古雅。”“古雅”二字,正是王世贞平常论书的标准之一。
在《墨刻跋・受禅碑》中,王世贞提到钟繇的《受禅碑》,称赞其“字多磨�\,然其存者古雅遒美,自是钟鼎间物”。钟繇的书法即使历经磨损,依然展现出古朴典雅之美,这种美是后世难以企及的。
钟繇《受禅碑》
对于颜真卿的《送裴将军诗》,王世贞称赞其“笔势雄强劲逸,有一掣万钧之力,拙古处几若不可识”。他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雄强有力,而且古朴,这种风格正是王世贞所推崇的“古雅”境界。
颜真卿《送裴将军诗》
喜好收藏,涉猎广泛
明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私人收藏风气十分浓厚,上至达官显宦、豪门富户,下至文人士子、商人和普通百姓,大都喜好收藏。其中,苏州地区的收藏家更是大批涌现,王世贞便是嘉靖后期至万历时期闻名于世的大收藏家之一。
对于自己的收藏,王世贞曾在《�m山堂别集》中有提到:“王子弱冠登朝,即好访问朝家故典与阀阅琬琰之详,盖三十年如一日矣。晚而从故相徐公所得尽窥金匮石室之藏,窃亦欲藉薜萝之曰,一从事于龙门、兰台遗响,庶几昭代之盛,不至态态尔。”可谓无所不涉。
据史料记载,王世贞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涉足书画鉴藏这一领域。
嘉靖二十三年(1544)春,十九岁的王世贞在京师春闱中落第,回到吴中后郁郁寡欢。偶然的机会,他和吴中耆老、闻名遐迩的书画巨擘文征明有了一次书画鉴藏的活动。文征明在一则题跋中提到:“嘉靖甲辰(1554)春日,偶过元美斋头,出示唐人墨迹,精绝可爱,不胜景仰。复以佳纸索《前后出师表》。余何敢望古人哉?勉为书此,以鱼目混夜光,觉我形秽多矣!征明时年七十有五。”
文征明《前后出师表》
嘉靖三十九年(1560),父亲王�蟮挠龊Γ�给王世贞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其仕途之路和人生观也由此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逐渐对为官失去兴趣,选择了亦仕亦隐、出世入世的生活,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鉴藏和交游上。
王世贞书画鉴藏的目的不是为了储存书画作品的经济价值,而是为了审美鉴赏。他甚至把个人得失置度外,仅仅为了作品能够存在于世而收藏。
在《题张复画二十景》中,王世贞道出了自己书画鉴藏的更深层次目的:“杨公伯谦游艺之好比余更深,固因割以贻之,倘于机务小暇时,间一展玩,庶几夔龙席间不尽荒萁颖色耳,公其以为如何。留余山房时一展玩以当卧游。”那就是文人士大夫的游艺之好。
在其书画藏品中,仅题跋过的数量就多达五百余件,其藏品明代以前与明代的收藏大约各半。这些藏品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获得。
首先,购买搜求。王世贞曾在酒肆中购得王履的《华山图》以及文同的《墨竹图》。一些破落子弟因生计困难,会将家藏书画主动兜售给他,还有人因情面关系将画作典质给他。在购买过程中,他还会详细记录价格,如《传唐褚遂良摹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的购价高达“百三十金”。
王履《华山图》
文同《墨竹图》
《传唐褚遂良摹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故宫博物院藏
其次,交换受赠。王世贞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雅士,吸引了众多布衣文人和后学晚生前来拜访,书画雅玩成为交往中的常见礼物。一些士绅耆宿去世后,其子孙也会将家藏书画赠予王世贞,希望他为其亡亲撰写墓志铭。
最后,交游求索。王世贞与当时的书画家交往密切,许多作品是通过直接交游获得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王世贞为躲避海寇,奉母亲之命远赴吴中,顺便拜访了时年已经84岁的文徵明,文徵明特以书画相赠;隆庆六年(1572),王世贞至洞庭湖,邀陆治同游并赠诗文,次年5月陆治回访王世贞,特根据诗意画《游洞庭诗画册》十六帧赠王世贞,后来又赠《临王履华山图册》等。
陆治《游洞庭诗画册》
陆治《临王履华山图册》
王世贞认为书画是一种“无声之诗”、“无文之史”,他试图通过自己以及其他书画鉴藏家们的努力,将文人茶余酒后的把玩之物,发掘出能够具有“夫画之用”的功能和意义。
除了书画之外,王世贞还收藏古籍、陶瓷、缂绣及各类珍玩。
谢肇�J《五杂俎》说:“王元美先生藏书最富,二典之外,尚有三万馀卷。其他,即墓铭、朝报、积之如山”。王世贞所藏书多宋椠精本,历史上的秘籍版本也达三千多卷,如《周易》、《礼经》、《三国志》、《唐书》、《汉书》等都是他收藏的对象。
文人雅集,诗酒风流
王世贞22岁考中进士,65岁退休还乡,43年官宦生涯,真正实职不足22年,半数时间闲云野鹤。
嘉靖四十三年(1564),父丧服除后,王世贞在家乡太仓的住处旁建了一座园林,取名“离�F园”,即政途险恶,不如远离的意思。“离�F”之名取自屈原《离骚》中“�F��以盈室兮,判独难而不服”一句,王世贞是想借《离骚》的幽怨寄托家难过后难以释怀的愤懑之情。
由于离�F园靠近县衙,不胜聒噪,后来王世贞又在隆福寺西寻到一块耕地,建了另一座园林,名为“小�林”,又名“小祗园”或“�m山园”。
�m山园
这座私家园林本来是不对外界开放的。然而,随着�m山园的落成以及名气的大增,不少游客受到王世贞造园思想的吸引慕名前来拜访。
经过深思熟虑,王世贞决定“不复拒游者”,�m山园便成为他居吴中,宴饮友人,进行诗书画艺交游的重要场所。
《明史》中描述了其门庭盛况:“天下学士大夫以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宇下,受其品题。”
按照个人身份地位以及与王世贞的亲疏关系,可以将参与交游文士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其一,身份不高,借王世贞的文坛地位,求取传记、诗文以抬高自身的文人。例如陆治、钱�Y和一些落魄文人,他们多以书画相赠或向王世贞吐露心声,来获得王世贞以诗文、传记相赠的机会;其二,仰慕王世贞的文名,将�m山园视作文化意义上的圣地的文人,他们的交游多以诗文唱和为主;其三,以李攀龙、吴国伦、张凤翼、俞允文等为代表,与王世贞相识多年的旧友。
�m山园中的交游,多以诗文唱和、书画品鉴,以及书法、绘画的创作为主,也包括各类园中碑刻、牌匾的命名与书写,并且参与之人大多是王世贞的挚友。
因汪道昆(明代文学家,初字玉卿,后改字伯玉,擅诗词杂剧)入住�m山园,王世贞便将“西来阁”改为“来玉阁”。他试图将抽象的交游以真实的艺术表达固定在�m山园之中,将泛舟游园、诗文唱酬、宴饮雅集、书画鉴藏以及景点的命名与题写等结合起来,丰富�m山园艺术的多样性。
王世贞在《�m山园记》有言:“吾向者,有百乐不能胜一苦。而今者,幸而并所谓苦与乐,尽付之乌有之乡。我又何系也?夫山河大地皆幻也,吾姑以幻语志吾幻而已。”他用“一苦”指父亲被陷害致死,而唯有借由�m山园这个“乌有之乡”,一生之苦乐才得以消解。
王世贞《�m山园记》
晚年的王世贞纵享交游之乐,在�m山园之外,抗倭英雄戚继光和他也有来往。
隆庆二年(1568),戚继光和汪道昆一同访问王世贞。在汪道昆的介绍下,王世贞与戚继光相识。从此,两人之间便有了书信交往。如隆庆五年(1571),王世贞有《即事寄戚将军》一诗。万历二年(1574),王世贞有《寿戚大将军序》。万历五年(1577),戚继光五十岁时,王世贞作诗为他贺寿。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逝后,戚继光受到排挤南调到了广东。有次和王世贞见面欢饮纵谈时,戚继光解下佩剑赠与王世贞,王世贞遂作诗篇《戚将军赠宝剑歌》还赠。其二云:“曾向沧流刺怒鲸, 洒澜分手赠书生。芙蓉涩尽鱼鳞花,总为人间事渐平。”结尾虽含慰抚之意,终究也流露出英雄迟暮的喟叹。
王世贞还曾为一代医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作序。
明朝万历六年 (1578年),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但成书两年后,却迟迟找不到愿意出版的书商。后来,在儿子李建中的提醒下,李时珍决定尝试找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
万历八年(1580),63岁的李时珍背着满满一袋书稿前往江苏太仓,如愿见到了王世贞,两人促膝长谈,相见恨晚。
李时珍把书稿交给王世贞,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意图,恳求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王世贞深为感动,他留下书稿,同意认真拜读。离别之时,王世贞有感而发,写诗赠予李时珍:“李叟维肖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华阳真隐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附贤郎舄音细,羊角横抟上九天。”
《本草纲目》的书稿在王世贞那儿一放就是十年,他在仔细研读了全篇手稿后,才起笔作序,其中大赞《本草纲目》的价值不可估量,对李时珍更是褒扬有加。有了王世贞的序文,南京书商胡承龙立马答应承印,但是由于《本草纲目》内容复杂、篇幅过长,没有等到该书问世,李时珍就与世长辞了。在他去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终于在南京出版500套,史称“金陵本”。
《本草纲目》的顺利出版,离不开王世贞为其作序。李时珍生前也曾叹服于王世贞的人品,盛赞其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是真正的大儒风范。
【王世贞小传】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m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m州山人四部稿》《�m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图片 | 唐浩莹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