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协报告: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人民币股债资产同比增9.4%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希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下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需求,政府和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关政策。在政策引领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人民币被更广泛地用于跨境结算和投融资领域,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2023年以来的人民币国际化政策进展和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情况,总结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新机遇和商业银行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面临的机遇,概括提出了商业银行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策略及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政策建议。据悉,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自2016年起第八次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报告》显示,跨境人民币业务保持快速增长,人民币全球支付功能进一步增强。据官方发布数据,2023年和2024年,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分别为52.3万亿元和64.1万亿元,同比增速均达20%以上;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2024年累计处理跨境支付金额175.5万亿元,同比增长42.6%;2023年11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2024年末仍保持第四位。此外,香港、伦敦、新加坡等离岸市场人民币外汇交易和支付清算规模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此外,《报告》指出,人民币全球贸易融资地位跃升。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仅次于美元和欧元。此外,人民币在证券市场呈现“量质齐升”。港股通与债券通交易规模创新高,CIBM与QFII机制持续优化,截至2024年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中,股票与债券投资合计7.12万亿元,同比增长9.4%。
《报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和我国对外贸易的活跃,为银行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逐步成熟、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网络的不断拓展,金融“出海”渠道建设日益完善,银行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策略进一步丰富,维度不断扩充。
一是推动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人民币跨境使用。商业银行持续探索推进大宗商品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等重点领域跨境人民币使用,引领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在东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重点区域合作中推进人民币周边化和区域化,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助推央企国企、高质量民企提升跨境人民币使用规模,服务“走出去”企业构建跨境生态。
二是扩大贸易新业态中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商业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银发〔2022〕139号)要求,加大对外贸新业态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完善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强化政策传导与系统对接,做好业务流程优化与产品服务创新,持续赋能实体经济,服务外贸高质量发展。
三是支持自贸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人民币创新发展。商业银行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政策优势,进一步优化产品方案和客户服务,通过跨境人民币业务助推上述地区高标准经贸、特色产业发展和高水平市场开放。
四是助力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商业银行积极提供多样化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产品,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大力优化人民币跨境融资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持续加强与境外机构的合作,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
课题组认为,银行机构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参与主体,应顺势而为、紧抓机遇,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进一步发挥市场建设和推动作用。为此,银行业结合现有实际情况提出三方面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细化跨境人民币便利化政策。适当统筹本外币跨境政策管理要求,明确企业办理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收付款指令样式或内容,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优质企业名单》更新频率,支持银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跨境人民币业务项下客户进行分类管理。二是优化人民币国际化重点业务领域管理机制。适当放宽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范围及准入条件,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双向资产转让的资产种类和地区范围。三是持续完善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丰富离岸市场人民币投资和风险对冲工具,扩大跨境同业融资额度上限,制定境外人民币贷款差异化监管政策,推动人民币与更多小币种建立直兑机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